2016年10月16日 星期日

【太平町 活動簿】太平町真人導覽踩線團 成功~


對於我來說,太平町(延平北路)/永樂町(迪化街)是我的生活區域,有著滿滿的記憶。我們每天都在這裡走動,都沒有辦法知道每個點的故事,何況是外來的人。

故事總是迷人,它可以讓人們知古鑑今,故事總是精彩,可以看到太平町永樂町過去的繁華,與努力復興街道的一群人。今天,愛戀太平町專案策劃了一個與眾不同的導覽,每到一個景點,就請那個景點的在地人或經營者出來講故事,跳脫由一位導覽老師從頭講到尾的方式。

這個設計起源自愛戀太平町今年設計的導覽APP,有別於一般APP只用文字介紹,我們運用影音的方式,為每個景點錄製了一段小影片,讓真人說故事。這個踩線活動欲罷不能,延後一小時才解散結束。在地人說故事的影響力,真不是蓋的~讓我們看看詳細的報導

-------------------------------------------------------------------
撰稿者:藍世昌

今年的專案,以天橋為中心,策劃了市集 藝術節 音樂會以及導覽APP。當初在設計APP時,希望以在地人或實際經營店家的人,出來講故事或告訴大家自己的經營理念,因此,我們為每位在地人或店老闆製作影片,讓遊客可以在家裡先看到景點介紹,再決定要不要來訪,幫自己1小時或2小時的旅遊時間,做最好的規劃。

很臨時的在週三發想,該如何讓導覽踩線團,跟我們的導覽app做結合?如果還像第一次導覽踩線,帶著參加者走在街上,介紹著建築,或是店家的特色,兩三分鐘的快速通過,真能讓參與者產生印象嗎?

突發奇想,只挑選南大同北區的店家與景點,邀請影片中的真人店家,來做精緻 深入的介紹,應該勝過走馬看花吧!透過與在地商家合作,帶動北街區的繁榮復興,這不也是天橋捐贈者的游家姐姐對我們的期許~很意外的這個臨時的邀約,獲得所有夥伴們的支持,影片中的人物都親自出現為來訪的踩線團,親自解說。

首先,由瑛雪介紹太平市場,這裡曾是始政四十年萬國博覽會的大稻埕分場的南方館,也是早期台北市的果菜市場,是中南部農產品來台北的第一站,現在則轉型為鄰近七個里的生活中心,零售市場。民權西路口入口轉角處的小教堂,是市場裡的一顆珍珠,至今仍在使用中~

稻舍URS329​,感謝葉守倫親自為大家介紹,導覽稻舍的建築,與對台灣米的推廣與堅持。


今天巧遇李亭香餅舖的佳陽兄在對面十連棟, 舉行"老台北映像展"開幕記者會,運用低耗能的"電子紙"來展示台北的老照片,介紹完展覽,還帶大家到李亭香,體驗白紙拓印糕餅模的故事及緣由,後來還請大家品嘗由超香花生製作的"平安龜",祝福參與者一切平安平安安!!



BorderLabs I 邊境實驗室的曾定鈞,熱情走到李亭香接手引導,先從安西街介紹洪儒堂這個日治時代不讓小孩只念日文而創設漢語私塾的歷史,再繞回迪化街正門,介紹別具意義的門扉代表了福祿壽喜及四季節氣的圖騰,與洋樓 現代建築跟閩南式建築的不同~~



埕心文創咖啡 - 迪化276​ 的萊茵堂主,早已煮好咖啡,等著讓各位奔波,淋雨的參與者,一個歇腳與喝好咖啡,暖暖心。堂主真的是來大稻埕交朋友,滿滿的豪氣,跟大稻埕真的非常吻合,同時也很簡短的幫大家上了一堂咖啡課~~



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 AMA Museum落腳在大稻埕,目前正如火如荼趕工,Sophie選擇在對面跟大家介紹阿嬤家的精神與努力,希望12月國際人權日,能邀請大家一起去參觀,認識戰爭對人們的傷害.....




最後,走到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感謝 Dar-Ping Lee​ 李達平學長(李春生的六代孫)幫忙,申請進去禮拜堂內部參觀,看到台灣第三大的管風琴,與旁邊紀念李春生長老的翼堂。相信能讓此次的參與者,能更深入的認識這位有台灣茶業之父美名,與對長老教會奉獻不少的長老。


這樣的導覽,有別於導覽老師一個人講的做法,2.5個小時只走8個點,真人說故事讓許多人意猶未盡想跟著在地人走更多的地方,原訂11:30結束的踩線,延後了1小時才解散。大家都覺得很特別,對這個地方多了一層認識。


感謝北街夥伴的協助,為參加的貴賓們,做了很好的講解介紹。感謝今天提供導覽的各位店家夥伴,感謝 瑛雪 義和 盧小肉​ Kasser 凱斯整合行銷的夥伴,還有計畫主辦的 柯乃月帶領的 舞賦藝文工作室 梁仙  林明儀 Cynthia Chen的菁英們,大家完成了這個應該算是"與眾不同"的導覽行程,謝謝大家,我知道,我們是最好的,真的,我是真心相信的.....




--------------------------------------------------------------------------------------------------------------------

加入太平日日新報 line好友:http://line.me/ti/p/%40tna7829h

2016年10月11日 星期二

【太平町景點】延平北路涼州街口 天橋誕生與重生

在延平北路涼州街口,有一座天橋,看似平淡無奇,卻是社區中許多人的記憶。這座橋,在戰後大稻埕太平町鼎盛時期,為小朋友們提供了安全的上學路徑,讓大家安心。201312月,在這座橋上出現了一張告示,由於斑馬線設置,天橋已慢慢失去通行功能,因此試封鎖21天,如果沒人反對,將進行拆除。經過我們查證,這條橋是台北市現存最古老的天橋,天橋上有太平及永樂兩校校友們很珍貴的回憶,因此我們發起爭取保留。

今年,我們協調了台北市政府,希望進行整體環境改造,然而各單位間整合不易,只能先進行天橋復舊如舊的工程,並依據去年居民對於天橋活化想像中,最希望可以辦理的市集活動及天橋音樂會,舉行第一屆活動。我們將有精彩的活動報導,不過..讓我們先來看看,天橋的由來~

------------------------------------------------------------------------------------------------

大稻埕是台北市極為重要的商業中心,當時的延平北路因而成為重要的商業道路,加上中山北路尚未開通時,許多客運與貨車行走於一省道,從台北橋進入台北市,一下橋就是延平北路,這使得延平北路的交通量極大。

原籍彰化的大稻埕中藥商游俊成先生,平時就關心公共事務,救濟貧苦,樂善好施。游先生在彰化診所捐米及醫療費用,讓窮人看病,填飽肚子,在台北大稻埕,因為自己的小孩就讀太平國小,觀察到太平國小與永樂國小的學童們每天穿梭在車流量極大的延平北路,十分危險,因此決定捐贈一座橋,由市政府建造,讓小朋友有個安全的上學環境。除了大稻埕,在五股,游先生也捐贈了另一座天橋,至今仍存在。

1968527日,游俊成先生帶著三女游美智女士,到台北市政府捐出新台北幣40萬元,響應政府改善台北市交通秩序政策,希望在台北市延平北路涼州街口附近,興建一座行人專用陸橋。1968129日,台北市延平北路舉行平樂人行陸橋(後人稱為太平天橋)通行典禮,由高玉樹市長 張祥傳議長與捐款建橋人游俊成先生,共同剪綵,開始天橋通行50年的歷史。

太平天橋見證了戰後大稻埕的黃金時代,它不是游先生唯一捐贈的橋,但是是大稻埕獨一無二的橋。50年後,在緬懷游先生善行之餘,減少通行功能的天橋,還可以有什麼新契機呢?游靜子女士(二女)說:如果天橋能為太平町帶動繁榮的契機,那也是好事一樁。在我們的心中,橋,不只是一座橋,它傳承了人們對地方的愛,接續社區的愛。


--------------------------------------------------------------------------------------------------------------------

加入太平日日新報 line好友:http://line.me/ti/p/%40tna7829h

2016年10月10日 星期一

【太平町活動簿】李亭香餅店及十連棟之橋頭藝廊老台北映象展

122年的李亭香餅店基於對大稻埕在地的熱愛,與風雅存會所共同串連了元太科技的電子紙顯示器及資策會-數位典藏經濟中心的數位內容,成立「橋頭藝廊」,並且舉辦「老台北映象」照片特展。
同時特別邀請宏碁集團創辦人、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施振榮先生前來觀展,透過典藏素材的導覽,認識不一樣的老臺北。一楨楨大稻埕的老照片訴說著在地古早的故事,「永樂町」 「太平町」喚起老台北人的回憶,時空穿越重現眼前。
施董事長偕同夫人在資策會-數位典藏經紀授權中心黃宛華副所長與張文櫻主任的陪同下,由百年餅店李亭香的第五代接班人進行在地導覽,並且體驗李亭香餅店的招牌平西餅製作過程,每位嘉賓更創作出獨一無二,專屬於自己的「平西餅」!
「橋頭藝廊」位於李亭香餅店騎樓及十連棟騎樓,展覽期間為 10/8-10/31 ,AM10-PM5:00 歡迎大家來迪化街感受歷史建物的美,並且悠閒的從這些老照片中尋找深藏在心裡的回憶,回味酸甜的點滴...
展覽地址:台北市迪化街一段309號
捷運:蘆州線大橋頭站1號出口(民權西路直走左轉延平北路,從272巷進入) 
公車:【台北橋】41、206、641、669、704 
        【重慶北路 民權西路口】9、46、63、215、223、274、288、302、304、306、601、636

資料來源:李亭香份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E6%9D%8E%E4%BA%AD%E9%A6%99%E9%A4%85%E8%88%96-115292975166153/?hc_ref=PAGES_TIMELINE













--------------------------------------------------------------------------------------------------------------------

加入太平日日新報 line好友:http://line.me/ti/p/%40tna7829h

【太平町 消失的密室】黑板專家 新隆工業社

上學的時候,從慈聖宮那條巷子走到保安街口右轉,會經過一家神秘的店面。這個店總是關著木門,木門的中間有一個小門,小門很矮,進出總要彎腰。騎樓裡斑駁的招牌,好像在講著什麼故事。心裡想這家開在當時十分熱鬧的保安街上-新隆工業社,到底是做什麼的呢?一定有它快被遺忘的輝煌故事。去年,在做文化地圖的時候,輾轉得知,這是作黑板的黑板專家,生意做很大,終於,我們找到黑板專家的女兒,陳玲碧小姐為我講了故事,解答這個多年疑惑。新隆工業社的創辦人,是陳玲碧女士的爸爸陳金水。但故事要從爺爺開始講起....




------------------------------------------------------------------------------
爸爸是家裡的長子。讀小學的時候,家境不好。在日據時代,爺爺是蘆洲人務農,也做零工,生活很辛苦。爺爺每天早上帶著便當,在延平北路民權西路口的太和餅店門口,等著叫工。當時的人力市場叫工,是由需要工人的人,開著車,到零工集散地邀工。受邀的人,坐上車,這天就賺到錢。沒有邀約的人,只好把便當帶著,回家。

因為窮,所以學費繳不出來,但是爸爸成績很好,小學班上第一名畢業。就學時,好幾次學費交不出來,想輟學,當時的導師伸出援手說,沒關係,我幫你繳學費,就這樣把小學讀完。畢業時,校長把爸爸介紹給一個日本做黑板的師傅,山下先生,跟著他學做黑板。我爸爸很乖很勤奮,從掃地 搬運開始學,接著油漆 木工訓練,經過了三年四個月,終於學成,當了黑板師傅。這位山下先生只有三個學徒,都是台灣人,一位住在台中,一位住在艋岬。住台中的歐吉桑,我們還有聯繫~




爸爸27歲跟媽媽結婚,30歲創業。一開始在延平北路涼州街口租房子,常常遭房東刁難,後來才開在這裡,保安街59號。講到公司的命名,是個有趣的故事。我們原本取名為新華工業社,後來派出所來,說”你們怎麼取名為新華呢?這個很敏感,你們跟新華社是不是有什麼關係呢?接著,公文就來了,這張公文很珍貴,這是民國40年的公文,你看這就是當時的政府。我們只能順應,改名為新隆工業社。


我們家是兩層樓的土埆厝,鋼筋水泥少,如果泡水泡久了,這個房子可能保不住。民國大約52年的時候,有個葛樂禮颱風,那時候生意已經很好了,家裡黑板做很多。那時候,大水一直淹一直淹,淹到一樓都快滿了,到現在印象還很深刻。我們小孩就被一些師傅,用黑板當做船,漂在水面上,載到延平區公所去避難,很有趣。我爸爸就慘了,因為他有一些黑板生意的資料怕濕掉,所以就把資料頂在頭上,就這樣涉水走到區公所去避難。

保安街59號,是我們的店面,是門市部。門口的木門,在非營業時間,全關起來,出入走小門,這樣比較方便。營業時間,木門可以朝左右全部推開。現在年久失修,下面的輪子卡住了,打不開了。牆壁上的架子以前掛著小黑板,中黑板,大黑板。最小的一塊黑板18元,是賣給住家的。我們的生意還不錯耶,爸爸常告訴我,買大黑板的是客人,小黑板也是客人,我們要把黑板用報紙包好,外面再用繩子綁起來,然後要跟客人說很多的謝謝,才叫做有禮貌。我都記得他們跟我說的話,這是爸爸很好很具啟發性的教育。

除了賣給住家外,很多公司行號要做行事曆,會來訂做黑板。這種行事曆的黑板,要彈線,特殊工具一條一條畫線,甚至也要請人來寫字,十分費工,當然囉這些純手工的成本,也需要算進售價裡。

剛開始經營的時候,舉步維艱,慢慢慢慢靠著大家介紹,業務就擴充了。 黑板是我們的本業慢慢也銷售周邊的商品像翹翹板 盪鞦韆 那種小朋友矮矮的課桌椅,除了黑板外,其實都是羅東 宜蘭那邊請人家幫忙做,然後用貨運車送過來的,中間賺點差價,哈哈。我們的客戶有太平國小 永樂國小到大橋國小 延平國小 ,一直到士林區 北投區 陽明山這麼高的地方。我們的生意範圍就是這麼大。我爸爸都騎著機車,到這些地方,一直到長大後我才知道這些地方這麼遠,爸爸好辛苦。

黑板製作,最重要的是塗料。製作塗料的時候,爸爸很注重手感。他總是把木桶夾在兩腳中間,用手下去攪拌。塗料會咬人,引起過敏,很多師傅因為這樣不做了。生意越來越好以後,我們家晚上會做夜工。暑假學校放假會修理黑板做新黑板晚上都要工作,燈火通明,我們的黑板都曬在區公所旁邊的巷子裡。我們有兩個地方,伊寧街那裡是工廠,保安街是門市部。最興盛的時候,聘用了20-30人,但待到最後的師傅,只有7人。


這是以前的鐵片,小的是日本山下先生時代,大的是新隆工業社,我們製作黑板都會在黑板的左下角,都會貼上這個,像是一個mark。慢慢的,生意沒有那麼好,因為新產品科技進步了,磁鐵黑板跟白板出現,我爸爸年紀大了,大哥沒有接班做下去,這是我們非常遺憾的一個地方。


“新舊家風總為勤勞克振 隆興業績全憑信實所營”,這是我們家的家訓,非常謝謝你們,把我們爸爸辛苦經營的事業,重新讓很多很多的人知道。





加入太平日日新報 line好友:http://line.me/ti/p/%40tna7829h